乳癌治療後變化好大!藥是三分毒?
越來越多的抗癌治療方法獲得認可,從而帶來了空前的效果,改善了生活質量,延長了存活率,但治療後所造成的副作用卻深深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。治療後具有明顯的副作用,儘管皮膚毒性很少危及生命,但發生的頻率高,對皮膚而言,除了症狀不適、影響外觀之外,通常會惡化患者的生活品質,嚴重時甚至必須被迫暫停抗癌治療。
皮膚毒性的副作用
抗癌治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往往會損害正常細胞,像化療藥物尤其對生長速率快的細胞比較敏感,例如毛髮、皮膚、指甲、骨髓等。而放療的放射線經過皮表達到腫瘤部位,因此治療區域的皮膚組織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反應副作用。標靶療法亦會影響正常細胞的生長、分化、維持功能,而產生不同的副作用。免疫療法造成的副作用與免疫功能有關。
化學治療對皮膚的毒性
抗癌治療會導致皮膚、口腔粘膜、頭髮和指甲等多種副作用。而皮膚毒性在乳癌的治療中一直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,一些最廣泛使用的化學療法,例如卡培他濱(capecitabine)、紫杉烷(taxanes)和聚乙二醇化脂質體阿黴素(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),會引起明顯的皮膚反應[1]。化學療法是腫瘤學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抗癌藥物,化學治療劑具有明顯皮膚毒性的副作用。這些化療藥物根據作用機制,它們可分為烷化劑(alkylating agents)、抗代謝物(antimetabolites)、拓撲異構酶抑製劑(topoisomerase inhibitors)、有絲分裂紡錘體抑製劑(mitotic spindle inhibitors)及其他[2, 3]。而這些化療藥物會對頭髮、指甲(脫髮、甲溝炎、黑色素化和其他異常)、皮膚(皮疹、皮膚乾燥、皮膚色素改變、對光敏感、搔癢等)產生不可避免的損傷。
乳癌化療藥物造成的皮膚毒性
隨著越來越多與皮膚毒性有關的化學療法及標靶療法的應用,乳癌的治療變得越來越複雜。像會造成痤瘡樣皮疹(acneiform rash)的抑制癌症訊息傳遞路徑的藥物,如: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, EGFR)抑制劑。拉帕替尼(lapatinib)、HER1/ HER2酪氨酸激酶抑製劑(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, TKI);會引起口腔黏膜炎的抑制PI3K/ AKT/ mTOR途徑有關的藥物,如已通過批准的mTOR抑製劑依維莫司(everolimus)或新型藥物,如PIK3CA抑製劑(alpelisib)和AKT抑製劑(ipatasertib)等[1]。
化學治療藥物造成的常見皮膚副作用
乾燥症及搔癢(Xerosis and Pruritus)
造成的皮膚症狀包括瘙癢及搔癢後引起的皮膚脫落,而乾燥症會造成皮膚脫皮。乾燥症和瘙癢是許多抗癌治療方法中被低估的副作用,但是與大多數其他毒性相比,它們已明顯的影響生活品質,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。乾燥症和瘙癢在EGFR抑製劑治療中最為普遍,這可能是由於抑制了角質細胞中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並影響了皮脂分泌所致。研究顯示,在EGFR抑製劑的作用下,皮膚乾燥率在7-90%之間,瘙癢率在15-60%之間,對於治療至少6個月的患者,長期治療中皮膚乾燥和瘙癢的發病率高達100%[4]。但是,對於大多數標靶抗癌藥物而言,瘙癢是常見的,Bcr-Abl抑製劑為13%,多激酶抑製劑為9-19%,mTOR抑製劑為24%,ipilimumab和PD-1抗體等檢查點抑製劑可引起18-34%的瘙癢[5]。對於輕度搔癢患者,透過每天兩次使用含5-10%尿素的乳膏或乳液進行皮膚護理,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可以減緩乾燥症及搔癢感[1]。
皮疹(Exanthema/Rash)
是某些化學治療藥物常見的皮膚副作用,影響60%至80%的患者,皮疹通常為輕度至中度,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通常與使用劑量呈正相關。在使用抗EGFR單克隆抗體的患者皮膚上出現不良反應的機率較高。皮疹會出現在頭皮、面部、頸部、胸部、上背部,有時還會出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通常,通常始於軀幹並散佈到手臂和腿部,並經常導致治療中斷。皮疹可能會癢、刺痛或疼痛,嚴重的皮疹可能還會出現發燒、發冷、疼痛和浮腫。化療藥物-紫杉醇類造成的皮疹主要出現在皮膚皺摺處較溫暖的地方,最典型的部位是在腋窩和腹股溝區或頸部等褶皺處,尤其是歐洲紫杉醇(docetaxel)作為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時[6, 7]。使用EGFR和MEK抑製劑,痤瘡樣膿皰性皮疹(acneiform papulopustular exanthema)是一種常見的預期副作用,接受MEK抑製劑的患者中有57%會出現痤瘡樣皮疹,且經陽光曝曬後會使皮疹情況加重[8]。皮疹是許多藥物的經典副作用,無法避免,但持續的皮膚護理以及避免日光照射可能會減緩皮疹的不適。對於輕度皮疹,可使用保濕乳液,如果有搔癢之情況,可以口服抗組胺藥。對於痤瘡樣皮疹,可以使用局部抗生素治療。
指甲毒性(Nail Toxicities)
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均可能引起指甲毒性,造成指甲各種改變,包括指甲色素沉著(hyperpigmentation)、甲床剝離(onycholysis)、指甲下膿瘍(subungual suppuration)等。在使用紫杉烷類和EGFR標靶治療中為常見的副作用[11]。
不同的治療方案會導致不同類型的指甲毒性,如典型的指甲上出現白線是由阿黴素(doxorubicin)、環磷酰胺(Cyclophosphamide)和長春新鹼(vincristine)引起的;環磷酰胺亦會導致指甲近端出現黑色和縱向瀰漫性黑色變色,阿黴素會導致指甲出現棕色和白色交替線條,而紫杉烷類(taxanes)會導致指甲下出血引起的橙色變色。
另外,化學治療藥物如EGFR拮抗劑亦會引起甲溝炎、甲癬、指甲周圍病變或指甲下肉芽腫等。而甲床剝離最常發生於腳部的大拇指,嚴重甚至造成整片指甲脫落,影響日常生活。患者應保持指甲乾淨且短,並避免對手指和腳施加壓力,如穿過緊的鞋或接觸化學藥品美甲等操作。
手足皮膚反應(Hand foot skin reaction,HFS)
也稱為掌足紅斑,是許多化療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,最常導致手足皮膚反應的化療藥物包含最常見於嘧啶類似物(pyrimidine analogues)如5-氟尿嘧啶(5-fluorouracil,5-FU)、卡培他濱(capecitabine)、阿糖胞苷(cytarabine),紫杉烷類(taxanes)如歐洲紫杉醇(docetaxel)和蒽環類藥物(anthracyclines)如阿黴素(doxorubicin)[1]。某些患者在化學治療後可能會出現手掌和腳掌發紅、腫脹、疼痛、感覺異常,如麻木感或產生界線明顯的紅色斑塊,具有獨特的臨床表現。
通常使用藥物後在2至21天之內產生,但也可能在長達10個月後發生。在大劑量的化學治療後在2至21天之內產生,而在低劑量治療中也可能在長達10個月後發生。手足綜合症最初是由Lokich和Moore於1984年發現的。
患者在輸注氟尿嘧啶(Fluorouracil,5-FU)的第一階段研究中發現,有40%或更多的患者出現了被稱為手足皮膚反應,且與5-FU的持續輸注的時間長短及輸注的劑量有關。初期的手足皮膚反應會出一些輕微的紅斑和手掌腫脹,在嚴重的手足皮膚反應中,手掌和腳底紅斑會發展成水泡,隨後出現脫皮,糜爛和潰瘍,導致嚴重不適以及無法握住物品甚至無法行走。
手足皮膚反應(HFS)
臨床解決的方法
中斷治療
調整劑量強度
使用局部皮質類固醇激素
使用潤膚劑
減輕皮膚的物理壓力,例如高溫、壓力、摩擦、阻塞和與化學物質的接觸
給藥期間透過使用冷卻手套或腳套,以減少流向四肢的血液
目前最有效的手足皮膚反應HFS 治療方法是中斷治療或調整劑量強度,並使用局部皮質類固醇激素以減少炎症,傷口護理以預防糜爛、潰瘍和感染,經常使用潤膚劑和給予止痛,並盡量減少以減輕皮膚的物理壓力,例如高溫、壓力、摩擦、阻塞和與化學物質的接觸,在化學療法給藥期間透過使用冷卻手套或腳套,以減少流向四肢的血液[1, 9, 10]。
結論
幾乎所有抗癌療法都普遍具有皮膚毒性,了解最常見的副作用以及相關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,才能早期進行正確的預防及治療,減緩皮膚毒性所帶來的不適,提高癌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。
皮膚毒性的預防措施
與您的癌症護理團隊討論您的皮疹,以及他們建議如何幫助改善皮疹。您的癌症護理團隊可能會建議使用溫和的肥皂,乳液和保濕霜。在某些情況下,您的醫生可能會開藥以幫助皮疹。
避免皮膚毒性的預防措施
肌膚照顧
- A. 用溫水及溫和的肥皂和軟布輕輕清潔皮膚。
- B. 仔細沖洗皮患處並用毛巾輕輕拍乾。
- C. 使用皮膚乳液,保持皮膚濕潤。
- D. 保護皮膚免受陽光照射。
- E. 避免使用含酒精的護膚產品。
指甲
- A. 指甲剪短維持乾淨,避免搔抓患處。
- B. 指甲剪短後,多用指腹,便免指尖出力。
- C. 避免化學製劑使用在指甲上,如美甲。
穿著/飲食
- A. 穿寬鬆柔軟的衣服。
- B. 保護患處免受冷熱或物理性壓力,如穿過緊的鞋子。
- C. 多喝水。
- D. 建議清淡飲食,避免食用刺激性、辛辣及油炸之食物。
醫護協助
- A. 按照醫師給予的藥物持續治療及追蹤。
- B. 皮膚如持續搔癢、疼痛、皮疹加劇等,經過2天或更長時間仍未改善,需與您的癌症護理團隊聯繫。
- C. 當患處持續出血、紅腫熱痛及伴隨發燒,請盡速就醫。
參考資料
- 1、 Salzmann M, Marme F, Hassel JC. Prophylaxis and Management of Skin Toxicities. Breast Care (Basel). 2019;14(2):72-7. Epub 2019/12/05. doi: 10.1159/000497232. PubMed PMID: 31798377; PubMed Central PMCID: PMCPMC6886149.
- 2、 Bukowski K, Kciuk M, Kontek R. Mechanism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Chemotherapy. Int J Mol Sci. 2020;21(9). Epub 2020/05/07. doi: 10.3390/ijms21093233. PubMed PMID: 32370233; PubMed Central PMCID: PMCPMC7247559.
- 3、 Ng CY, Chen CB, Wu MY, Wu J, Yang CH, Hui RC, et al. Anticancer Drugs Induced Severe Advers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: An Updated Review on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Anticancer Targeted Therapy or Immunotherapies. J Immunol Res. 2018;2018:5376476. Epub 2018/03/27. doi: 10.1155/2018/5376476. PubMed PMID: 29577050; PubMed Central PMCID: PMCPMC5822766.
- 4、 Osio A, Mateus C, Soria JC, Massard C, Malka D, Boige V, et al. Cutaneous side-effects in patients on long-term treatment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. Br J Dermatol. 2009;161(3):515-21. Epub 2009/05/27. doi: 10.1111/j.1365-2133.2009.09214.x. PubMed PMID: 19466958.
- 5、 Hassel JC, Heinzerling L, Aberle J, Bahr O, Eigentler TK, Grimm MO, et al. Combined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(anti-PD-1/anti-CTLA-4):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. Cancer Treat Rev. 2017;57:36-49. Epub 2017/05/28. doi: 10.1016/j.ctrv.2017.05.003. PubMed PMID: 28550712.
- 6、 Sibaud V, Leboeuf NR, Roche H, Belum VR, Gladieff L, Deslandres M, et al. Dermatological adverse events with taxane chemotherapy. Eur J Dermatol. 2016;26(5):427-43. Epub 2016/10/30. doi: 10.1684/ejd.2016.2833. PubMed PMID: 27550571; PubMed Central PMCID: PMCPMC5526115.
- 7、 Journal honors Michael Postow, MD, as recipient of the 2013 Conquer Cancer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, supported by JCO. J Clin Oncol. 2013;31(23):2839-40. Epub 2013/07/10. doi: 10.1200/JCO.2013.51.2889. PubMed PMID: 23835713.
- 8、 Grimaldi AM, Simeone E, Festino L, Vanella V, Strudel M, Ascierto PA. MEK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and Solid Tumors. Am J Clin Dermatol. 2017;18(6):745-54. Epub 2017/05/26. doi: 10.1007/s40257-017-0292-y. PubMed PMID: 28537004.
- 9、 Lokich JJ, Moore C. Chemotherapy-associated palmar-plantar erythrodysesthesia syndrome. Ann Intern Med. 1984;101(6):798-9. Epub 1984/12/01. doi: 10.7326/0003-4819-101-6-798. PubMed PMID: 6497196.
- 10、 Miller KK, Gorcey L, McLellan BN. Chemotherapy-induced hand-foot syndrome and nail changes: a review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, etiology, pathogenesis, and management. J Am Acad Dermatol. 2014;71(4):787-94. Epub 2014/05/06. doi: 10.1016/j.jaad.2014.03.019. PubMed PMID: 24795111.
- 11、 Robert C, Sibaud V, Mateus C, Verschoore M, Charles C, Lanoy E, et al. Nail toxicities induced by systemic anticancer treatments. Lancet Oncol. 2015;16(4):e181-9. Epub 2015/04/08. doi: 10.1016/S1470-2045(14)71133-7. PubMed PMID: 25846098.